当前位置: 首页 >> 课程简介 >> 课程简介

《动物繁殖学》课程简介

1、 广东海洋大学《动物繁殖学》课程发展的历史

本门课程原为《家畜繁殖学》,现改名为《动物繁殖学》。

1958-1996年,为本校招收的畜牧兽医专业专科生开设《家畜繁殖学》,同时开设《家畜生理学》、《兽医产科学》、《家畜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等相邻课程。从1997年开始,为动物科学专业、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专科生开设《家畜繁殖学》课程。90年代以前,课程教学主要采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组织教学。90年代初至2004年前,课程除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之外,采用了投影、电视录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自行制作了标本,以供实践教学之用。

2004年,《家畜繁殖学》改名为《动物繁殖学》。在教育部1998年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动物繁殖学》列为动物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我校将《动物繁殖学》课程列为生物技术专业选修课。从2002年开始,本课程依托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以及学校重点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的建设快速发展。

2005年,《动物繁殖学》课程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经专家评审,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校长办公会议决定,立项进行建设。

2、 《动物繁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

《动物繁殖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属于学生必修的骨干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包括动物生殖生理,动物繁殖技术和动物繁殖力的评价与动物繁殖管理技术等内容。在扼要讲授动物生殖器官的发生发育和动物生殖器官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系统阐述生殖激素的分泌规律及作用特点,雄性动物生殖生理,雌性动物的发情以及受精、妊娠和分娩等生殖生理过程,重点讲授动物生殖调控技术,包括人工授精技术,同期发情(诱导发情)技术,胚胎移植技术,体外受精技术。此外,扼要介绍动物繁殖管理技术及动物繁殖学新进展如动物克隆技术及动物转基因技术在人类生殖生物学及动物生物工程领域的应用。
3、《动物繁殖学》课程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于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为必修课。本课程以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组织与胚胎学为基础,是猪生产学、牛生产学、禽生产学的基础,同时与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互相促进。

4《动物繁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动物繁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为学生从事动物生产及后续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动物繁殖与产科疾病防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使学生掌握先进的动物繁殖技术、动物繁殖管理技术和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5《动物繁殖学》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课程教学中,坚持因人施教的原则, 即根据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制订切实可行的授课计划, 既使教学的起点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相适应,又使教学内容尽量满足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根据学生就业区域特点,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主要以陆生动物繁殖原理和繁殖技术为重点,适当补充水生动物生殖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在讲授动物繁殖原理与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突出热带动物、海洋动物繁殖生物学特色。
 理论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课堂提问、课堂讨论为辅,并指导学生围绕专题,查阅资料,撰写课程论文,进行专题讨论。
 基础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2-3人分一个小组,由学生预习,教师简要讲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基本要求和操作要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综合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2-3人分一个小组,根据实验指导书,撰写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综合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2-3人分一个小组,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实验任务。学生根据目标与任务,查阅资料,制定方案,经研讨确定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撰写报告并进行交流。